看過的都迫不及待想看到第3集─《K24》第1~2集 觀眾評論摘錄
台灣觀眾不吐不快
..K24,即指chaos,混亂。雖然主旨如是,但編導蔡柏璋和藝術總監呂柏伸的頭腦卻都很清楚。對於刻意營造的戲中戲結構、一人分飾多角、戲裡戲外的交錯與疏離、諷刺美式影集、莎劇臺詞、表演方法、電視主播和報紙、凸顯台海兩岸的文化差異……等,可謂用心昭然,處處「有戲」。不僅自己玩得開心,也逗得觀眾哈哈大笑。這是非常難得的「原創」實驗。~ 陳芳 (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去年(2005)一年赫然望見了蔡柏璋,他所導的《e.play.XD》之《∞》,以及他所演的《莎士比亞不插電──哈姆雷》,已經夠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加上這次擔任編導的《K24》,可以看到一種類似美國影集的運鏡節奏──快速,只是表面的快速,裡層還是由諸多的點子所匯集而成,每個點子的蘊生與累積,就像落瑛繽紛似地錯落交疊,急徐之間,更可看出劇場執行人員的默契與熟練。~于善祿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講師)
..誇張肢體與逗趣台詞作出完美的配合,有種灑狗血式的爽快;當然,這種狗血的潑灑並不會帶來你我尷尬的一身腥味,而是紅噴噴、樂滋滋,好不HAPPY的皆大歡喜。 ~張仁和
..《K24》裡我看到爆笑以外的更多創造力、也看到劇本裡除了不斷的笑點之外包含了必要的劇情厚實度,甚至還”偷渡”了編劇心中的不平在大快人心的諷刺對白裡。我終於明白這種”開懷一笑”可以不是空笑,而是可以讓人思考的。~張宛婷
..全劇充滿了電視影集的通俗大眾趣味和娛樂性,而且就是這種平民式的笑點和慣用的連續劇手法使得觀眾絕對會想再看第三集、 第四集、第五集、還有第六集,劇場成了電視,這是非常有趣的創意和巧思,拉近了觀眾和舞台的距離,就像在自家觀看電視一樣的自然而受娛樂,當然每個演員優秀的演出是挑戰成功的原因,使得緊湊而又混亂的步調始終能有條有理的呈現出來,不致讓觀眾無所適從,還挺亂中有序的,唯一想抱怨的是,為什麼還要等到明年才有第三集啊?胃口被吊盡了。~邱月亭
..旋轉讓人容易暈眩,圓形的旋轉舞台恰恰又增強了一股強大渦漩,引領觀眾陷入所謂的「chaos」。編劇為演員的安排,很刻意的一人兼飾三角以上,看著疲於奔命的七個人在二十多個角色間游走,尤其角色個性又是迥異,演員的表演實在精采 2-4<好戲豋場>劇情走向混亂的高潮,角色以及劇中劇的角色,彼此之間產生的衝突都撐到最大,緊湊的節奏就像是打氣筒,咻!咻!咻!刺激觀眾的神經,然後無可預期地瓦解,觀眾的情緒被停留在高點。~ a-shun
北京觀眾也有話要說
..我喜歡這齣戲,因為風格很統一。設定好了鬧劇的基調後,演員們都很豁得開,導演在整體設置上,音樂燈光多媒體佈景道具的選擇上都很統一,就連轉臺也讓兩個工作人員現場推動,很有喜劇效果,觀眾能夠很投入的看,很輕鬆的看,於是很開心地渡過一個美好的夜晚。~顏永祺
..又是戲中戲模式,臺上臺下交叉,倒是有趣。舞臺設計也很有新意,圓形活動舞臺一分為二,中間輕紗幕簾隔開,既做換景之用,增加鏡頭感覺,又可窺探另一半的人物活動,強化戲中戲色彩,還能作為視頻投影幕布,在中間插播演職人員片段,現代感超強。~靈子
..同樣是不怎麼樣的本子,《k24》讓人覺得像是小丸子,不深刻卻可愛,又隱約覺出幾分上升的空間,讓人,滿心期待。大陸的話劇常常會弄得很噁心,不是我哈台,也不是支持台獨,只是覺得大陸的戲總忍不住的要倒到主旋律那邊去,什麼鋼鐵的故事,什麼《我們走在大路上》,總擋也擋不住的要說兩句那什麼。編劇不說真話,能好看到哪里去呢?寧可選臺灣的戲看,沒有好的東西要表達,就搞笑,很真誠的搞笑,怎麼想的怎麼來。諸如《k24》中的快進和倒帶,大家玩的時候常拿來用,他們堂而皇之的搬上了台,就為了讓大家一笑。挺誠實的想法,這倒是自成一格,讓整個戲成了一種調侃,一次假想,一個玩笑,是對名著《羅密歐與茱麗葉》的,也是對生活的,對演員的也對觀眾的。在一個小小的劇場裏,沒有自動的轉臺,要靠推台美女和推台型男的辛苦勞動,一片漆黑之中,在一雙雙亮晶晶的眼睛裏,傳達、分享。有點動人,對不對?~兜兜兔
0 意見:
張貼留言